九月二十三日的晨光裹挟着细密雨丝,为六朝古都开封笼上一层朦胧的水墨。青石板路上跳跃着银亮的水花,龙亭朱红飞檐垂落的琉璃瓦愈发鲜亮,恰似历史长卷在此徐徐舒展。百位参战老兵踏着铿锵步伐走来,苍劲脊梁挺立处,便有故事在时空经纬间悄然生长。此时,一抹明快的身影撑着笑意迎上前——她是龙亭景区的讲解员王春伏,发梢沾着细雨,眼底盛满热忱。

小王的声音像浸过汴河水般清冽温润,又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她执起竹节式话筒,指尖轻叩千年宫墙,刹那间,沉睡的历史被温柔唤醒。“诸位前辈且看这蟠龙石柱”,伞沿滴落的水珠应和着她的话语节奏,“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接受百官朝贺,那声‘万岁’震得御阶都微微发颤。”老兵们浑浊却锐利的目光顺着她的指引抬升,恍见金銮殿上衮衮诸公拜伏如潮,听见晨钟暮鼓穿透百年光阴。有个鬓角凝霜的老战士忽然挺直腰板敬礼,皱纹里漾开的涟漪,分明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烟雨织就的纱幔中,小王穿梭于崇楼峻阁之间。讲到杨家将忠勇报国时,她眉峰微蹙,语速加快,仿佛看见穆桂英旌旗猎猎;叙说包拯铁面无私时,她字字千钧,惊起檐角铜铃叮咚;提及靖康之变的血雨腥风,她又放轻脚步,连呼吸都屏住三分敬畏。那些泛黄史册里的铅字,经她唇齿流转便成了鲜活图景,老兵们听得入神,有人摩挲着勋章,有人攥紧泛白的指节,更多人浑浊的眸子里泛起星光。

最动人的是她俯身倾听的模样。每当老兵们追问某场战役的细节,或是感慨当年行军路过此地的情景,小王总是半蹲下来,让视线与老人齐平。雨水顺着她的帽檐滑落,她也浑然不觉,只顾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口述片段。她知道,眼前这些布满老茧的手,曾经扣动扳机守护山河;此刻微微颤抖的手,正托举着民族记忆的重量。
临别时雨势渐收,云隙漏下几缕金光,照得龙亭金碧辉煌。老兵们听完小王的讲解,队列里爆发出整齐洪亮的掌声。我看见有老人悄悄抹去眼角水痕,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瞧见年轻讲解员制服上的党徽熠熠生辉,恰似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归途车上,听见几位老兵议论:“这丫头讲得真好,比电视里演得还真切!”我想,这便是最高的褒奖。在这个商业气息日益浓重的文旅时代,王春伏用真心焐热了冰冷的建筑构件,用热爱点燃了沉寂的历史星空。她不是简单的导游,而是文明传承的摆渡人,是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当我们凝视龙亭斑驳的砖石,看到的不仅是岁月刻痕,更有一代代中国人守护家国的炽热初心。
2025年9月24日清晨于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