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陈永祥《银龄歌者,在精准扶贫的脉搏上放歌》

2025-11-05 17:21 陈永祥

秋阳像一块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湘绣,轻轻覆在湘西的万山千壑之上。11月3日清晨,湖南省老干部大学金秋合唱团30多名银发党员,在功能性党支部书记李旷云带领下,踏着桂香与薄雾,把党日活动的“红色车厢”驶进时光的深处。车轮滚滚,一路向西,像把一条被历史揉皱的绸带重新铺展——

第一站,矮寨大桥公路纪念馆。玻璃幕墙外,云影在峡谷里翻书;幕墙内,老照片里的铁锤、钢钎、安全帽,仍闪着1950年代滚烫的汗光。讲解员的声音像山涧回声:“一条湘川公路,半部抗战史。”老党员们屏息,仿佛听见当年筑路者把铁锤砸向峭壁的铿锵,那声音与胸腔里怦怦跳动的心跳同频。他们举手敬礼,向建设者致敬,也向青春岁月里修过铁路、架过桥梁的自己致敬。岁月可以斑白鬓发,却磨不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誓言。

大巴继续穿行在云雾织就的“天路”,转眼抵达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高地”,在秋雨中更显青翠。石板路像被幸福打磨过的琴键,一步一响;苗家吊脚楼挂着红灯笼,像漫山遍野的甜柿,燃烧着富起来的喜悦。在“精准扶贫”广场,李旷云书记擎起右拳,30把声音汇成同一句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山风猎猎,吹动银发,却吹不散誓言。那一刻,时间被高度浓缩——从1921到2025,从“星火”到“燎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都在胸腔里完成一次澎湃的回环。

傍晚,细雨如丝,十八洞民族吉客节大舞台灯光亮起。雨幕变成天然的纱帘,舞台像浮在梦境的方舟。银发歌者排成雁阵,一首《在太行山上》拔地而起:“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山鸣谷应,雨声与歌声交织,仿佛把烽火年代里的铁骨与新时代的稻香,同时种进听众的心田。乡亲们撑着伞、抱着娃、打着苗鼓,眼里泛起潮湿的光。一位老奶奶拉着队员的手说:“我年轻时听这首歌,是躲在山洞里;今天听,是站在自家门口。”一句话,让歌声有了重量,也让雨夜有了温度。

翌日清晨,雾未散,他们又踏上前往茶峒三中的山路。校园书声琅琅,像刚破壳的雏凤。老党员与少年们围成同心圆,一曲《大刀进行曲》劈开时空,刀光与书声碰撞;一曲《松花江上》哀而不伤,让“九一八”的警钟在稚嫩心里长鸣;再唱《我和我的祖国》,老与少的声线像两条河流交汇,激起雪白的浪花。最后,全场自发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操场变成巨大的共振箱,把信仰唱成一片朝霞。返程的大巴上,夕阳把每个人的侧影镀上一层金边。”车厢里一片寂静,唯有心跳与车轮合奏。

是啊,银龄歌者用两日光阴,完成了一次“时空合唱”——在矮寨大桥,他们与牺牲的青春合唱;在十八洞,他们与富起来的乡亲合唱;在茶洞三中,他们与未来的栋梁合唱。三段旋律,拼成一句跨越百年的歌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当大巴驶回长沙,夜色像一张巨大的五线谱,霓虹是跳跃的音符。老党员们把头靠在车窗,城市灯火与山乡星火在瞳孔里重叠。他们忽然明白:所谓“金秋”,不只在季节,更在人生;所谓“合唱”,不只在舞台,更在时代;所谓“党日”,不只在一天,而在一生。于是,这篇作文的结尾,不必再堆砌华丽的辞藻——

只要记住,在湘西的万山之间,曾有一群银发歌者,用饱经风霜的喉咙,为精准扶贫的脉搏配过乐;只要记住,当歌声落下,山乡的心跳得更急、更稳、更有力;只要记住,无论年轮怎样叠加,只要心中仍有歌声,就能在每一次旭日东升时,把自己重新种进祖国的山河——像种子,像火焰,像永不褪色的党徽,在共和国的胸膛上,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湘ICP备2023016675号 Copyright© 2025湖南省市场营销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