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按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湖南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湖南画卷正在三湘大地上绘就。

湖南省委办公厅“湘办党建”与湖南日报“湘伴”携手打造的专栏《青年思享汇》,今天推出第六期,邀请一名环保领域的专家,结合我省实际,分享他的观察与思考。
2025年7月,网友们拍到长沙国金中心与100公里外的衡山祝融峰同框的照片,引起广泛热议。这不仅是一幅视觉奇观,更是十年治污攻坚的生动缩影。笔者作为亲身经历和见证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历史性变革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上升,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给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雾霾”成为当时最受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之一。
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党中央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以改革之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国务院于2013年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揭开了蓝天保卫战的序幕;此后,分别在2018年和2023年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走向深入。
2013至2024年,我国在GDP增长123%、能源消费量增加43%的情况下,实现全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59%,重污染天数减少90%。以十年时间实现欧美国家近半个世纪的成效,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世界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中也史无前例,创造了全球大气污染治理的“中国加速度”,为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然而,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当前空气质量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要求、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天空蓝”,更要敢于做“破局者”,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澎湃的“绿色动能”。对此,笔者有三点思考:
一是聚焦全链条,推动源头治理。大气污染的根子在“源头”,必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链条管控”。
聚焦重点领域。针对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排放领域,梳理形成“产—排—治”全链条清单,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实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统衔接,切实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性与长效性。
聚焦重点企业。建立覆盖“采购-生产-物流-消费-回收”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企业进入,推动绿色标准与环境绩效挂钩,倒逼企业技术创新与清洁生产转型。

聚焦重点园区。打造“共享治污”模式,推广污染集中治理“绿岛”模式,推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企业治污成本,提升污染治理效率。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处理,实现污染物排放的精细化管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效应。
二是赋能数智化,实现精准监管。污染治理不能“大水漫灌”,必须“靶向治疗”。
织密监测网络。在工业园区、交通枢纽增设小微站、激光雷达、无人机巡检等,实现对特征污染物的“秒级监测”。比如,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优势,可以搭载可见红外、高光谱、激光雷达等载荷,对重点区域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和生态类型变化开展实地核查和技术校核,为生态破坏问题核实、遥感参数验证等提供数据支持。
深化数据应用。打通部门数据壁垒,整合大数据资源,用AI算法智能分析污染影响,预测污染扩散路径。同时,还可以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规划方案制定、环境目标分配、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推演、环境经济形势研判等决策管理工作提供量化支撑。
探索信用治污。将企业监测数据达标情况、执法记录等纳入信用平台,让“环保诚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动员青春力量,引领社会共治。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人民战争”,青年一代要做“宣传员”“贴心人”。
讲好“环保故事”。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环保知识。比如,在社区开设“环保课堂”,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搭建“监督桥梁”。鼓励公众通过随手拍、实时举报等方式参与环境治理,将个体微力量汇聚成社会共治大能量。
笔者在交流活动现场倾听了嘉宾点评分享,对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核心要义有了更深切的体悟。标本兼治是根本路径,需以能源、产业、交通结构调整为主抓手,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因地制宜是关键方法,要针对污染特征解析污染成因,靶向制定治理方案,让措施更有准度、更见实效;全民共治是坚实支撑,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格局,让蓝天守护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纵深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能答好群众对蓝天常驻的幸福考卷,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为美丽湖南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