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2023年9月,长沙正式吹响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嘹亮号角,驶上打造“一城一区三基地”(湘江科学城、自贸区长沙片区、马栏山基地、科大金霞基地、大泽湖基地)的“快车道”。
两年来,在“三基地”之一的大泽湖基地,发展势头“热辣滚烫”。这块年轻的城市片区,已从昔日宁静的水泽,成功转型为省会投资兴业、宜居宜游的热土,成长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战略棋眼”。
大泽湖为何能迅速“升维”、火爆“出圈”?
定位“精”
以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为代表的量子产业,
以星辰通用机器人总部项目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
以贵得研究院与纳米银粉体产业化项目的新材料产业……
纵观大泽湖片区,今年落户或投运的项目,均是高“研”值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这里不沿边、不靠海,科创企业为何扎堆落户?
时间的指针向前回拨三年。
大泽湖的崛起,始于一场深思熟虑的产业选择。
在制定发展规划之初,望城就拒绝摊大饼式的城市和产业扩张,而是踩准长沙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时代风口”。
这里以科创作为战略锚点,前瞻谋划布局生命健康、量子科技、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全力打造‘国际范、湖湘韵、长沙味’的省会城市新地标、海归小镇新范本、湘商回归首选地、引资引智汇聚地、科技创新策源地。”望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望城区委书记秦国良道出了清晰的奋斗目标。
秉承“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才”理念,在滨江划定22.25平方公里黄金地段,不搞房产开发,一心一意招引研发机构和企业;
大泽湖海归小镇·湘商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启动运营,数字健康科创研发中心加速建设,一批产业载体能提供近5000个工位,满足近300家企业“拎包入驻”需求;
设立10亿元海归科创产业基金,招引建立湖南首个钠电研究院、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孵化平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留学生创业产业园等服务载体,为科创“新苗”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
大泽湖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的决心与魄力,为自己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头部资源导入:
全国首个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在此揭牌运营,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之大泽湖基地在此落子,湘商总部基地在此扎根。
如今,“海归小镇”汇聚国际智慧,“湘商总部基地”深耕本土动能、强化产业链根系,“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之大泽湖基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构成从技术到市场、从本土到全球的产业闭环,“一镇两基地”三大支点共同托举起一个产业活力新区。
招商“活”
在近乎白热化的城市竞合态势中,作为长沙产业版图上的后来者,大泽湖如何乘势而上?
望城区的做法是引入更灵活、更专业的“市场之手”,完成从“引资”到“选资”、从“招引”到“培育”的招商效能变革。
望城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锋表示,要以“市场化+专业化”理念,持续擦亮“投资望城,办事能成”的营商环境品牌,让企业家在大泽湖投资安心、发展放心、生活舒心。
比如,探索“链主+基金+基地”招商模式,设立总规模近120亿元的产业基金,专注投早、投小、投未来、投硬科技,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房东和租客”变成更为信任与默契的“合伙人”。
今年落地大泽湖片区的科创型项目,就有很多“基金合作”结出的硕果。
“区级招商公司以‘直投+政府引导基金’的组合方式,给予3000万元资金支持,给团队吃下了定心丸。”湖南星辰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张成文坦言,公司从深圳整体“搬”至长沙,计划联合望城共建湖南省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助力湖南打造中南区域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望城还率先成立了湖南首个区县一级市场化招商公司——湖南海创招商运营有限公司,招商主力军由普通公务员变为懂技术、懂市场、懂资本的“产业猎人”。
望城区城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易文介绍,该公司通过“招投营一体化”模式,建立起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企业从“招引落户”到“扩产增资”全程护航。
“海创招商运营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从股权投资、银行贷款到公司选址、上下游企业搭桥,甚至到上市规划的全方位服务。”王叔和生物医药(武汉)有限公司CEO陶春霖说。
“招商+投资+运营”融合的全周期陪伴,成为众多科创型企业“用脚投票”的理由。
目前,永杉、中交、巨星等50余个项目先后抢滩落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澎湃着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脉搏,俨然成为“湘江国际研发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配套“优”
产业与人居从来无法割裂。
大泽湖片区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先招商、再开发、最后搞绿化”的陈旧逻辑,而是将生态基底、产业空间和生活配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步规划建设,探索出一条“环境先行、产业跟上、城市配套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路径。
今年5月底正式对外开放的大泽湖近自然生态公园,通过精心打造108个湿塘、165座树岛和400亩城市稻田,带来“人在公园走,鸟在林中飞,满目田园景”的别样体验。
“来了之后感觉特别惊喜。”全球量子研发中心董事长李丹感慨,“团队里的科研人员都表示,这种把科技和生态、人文、产业有机融合的载体,在国内比较少见。”
大泽湖的“深谋远虑”还体现在城市配套建设的每一处细节中——
引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让整个片区成为一块“大海绵”,“渗-滞-蓄”的整套流程让城市摆脱了暴雨“看海”的困扰,更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让居民和企业低碳实现“冬暖夏凉”,片区每年可减少2.79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下一片拥有155万棵树的大森林;
香炉洲大桥、地铁4号线北延线、湖南师大附中大泽湖校区、长沙市第四医院新院区、望城区工人文化宫等丰富的生活配套,形成15分钟优质生活圈……
以产业吸引人,以环境留住人,以服务成就人。
当人才、企业、自然环境、城市功能在同一空间中彼此赋能、同频共振,城市与产业便形成了正向循环的自驱动生态,拥有了自我更新和进化的生命力。
既有生态绿芯、创新平台、产业集群等“硬支撑”,又有政策力度、服务温度、城市气度等“软实力”,期待大泽湖从崭露头角的区域“新势力”蜕变为引领未来的发展“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