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灌渠是一条红色灌渠,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水利奇迹。1965年7月1日动工建设,至今已60年。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筑牢政治红心、守牢廉洁红线、兜牢民生红利、扛牢改革红旗,用党建的真抓实干赋能新时代韶灌的红色传奇。
加强党建筑牢政治红心
学习教育抓深抓透。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领导班子“带头学”、党支部“集中学”、党员干部“个人学”、理论宣讲“深入学”等方式,实现学习教育全覆盖。充分发挥韶山灌区陈列馆阵地优势,开展水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宣讲,每年让7万余人次接受思想洗礼。
党性修养抓常抓实。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党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重温入党誓词,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指导工作实践。对“十四五”省重点水利工程,成立临时联合党支部,整合地方乡镇、施工企业、业主单位的党建力量,把红旗插在项目上。
专业技能抓精抓细。实施“人才培养三年计划”,优化队伍结构,筑牢人才基础。开展全员培训和技能大比武,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开办“韶灌大讲堂”,从“偶尔请人讲”转变为“每月自己讲”,干部职工走上大讲堂分享经验,拓宽视野,在实践操作方面开展导师传帮带,“一对一”培养年轻同志。
加强党建守牢廉洁红线
以预防为主筑牢思想防线。常态化开展廉政教育,通过集中学习研讨、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剖析、庭审观摩等,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干部职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洋潭引水枢纽等3处集中区域设立“廉政教学点”,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体验教学27场,覆盖800余人次,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传统进一步具象化。
以监督为常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对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尤其强化对农田灌溉、生活生产用水等领域的监督检查。开发用水调度“阳光灌溉”信息化平台,实现186公里干渠水量分配实时留痕,从源头杜绝“人情水”。
以肃纪为底彰显制度威严。始终秉持对违反廉洁纪律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追责到底。近年来查处违规违纪问题14起,对21名干部开展“回炉教育”。通过正风肃纪,让干部职工明白纪律红线不可触碰,切实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强党建兜牢民生红利
为群众架连心桥。深入灌区各乡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跨渠人行桥老损失修问题,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十四五”期间投入1464.52万元拆除重建和维修加固跨渠人行桥47座,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让群众用无忧水。全力抓好灌溉供水工作,年均提供农业灌溉水量4.32亿立方米,农业灌溉保障率达到100%,百万亩农田得以滋润,成为富饶的“大粮仓”。强化水质监测和水源保护,年均提供城镇供水600余万立方米,确保居民用上放心水。
给群众安防护网。“十四五”期间投入2339万元加装安防设施及硬化渠堤道路28.65公里,沿渠配备“四个一”(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救生杆、一块警示牌)防溺水救生设施,兜牢防护底线,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加强党建扛牢改革红旗
科技创新促发展。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应用新工艺,在“十四五”项目建设中14项技术和工艺实现创新。如,涓上飞涟渡槽采用省内首创跨河连拱预制拼装技术,韶山银河渡槽移位纠偏运用PLC多轴同步顶升等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灌区正在推行无人机巡渠等技术,探索工程管理的智能化、现代化。
制度创新提效能。作为全省唯一全国标准化灌区,提炼整理了一套通俗易懂、便于执行的涵盖组织管理、安全应急管理、工程管理、供用水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手册。全局开展“韶灌文化提炼、作风形象提振、管理能力提升”三提工程,人人争做“党建先锋员、工程管理员、科普讲解员、景区服务员”,推动把标准刻在流程里,把规范融入日常中,提升整体管理效能。
文化创新增实力。深入挖掘韶灌红色文化资源,编纂出版省内十部地方特色志之一的《韶山灌区志》,赓续传承韶灌精神。举办“韶灌杯”全国山水诗词大赛、“韶灌杯”半程马拉松越野赛等活动,让百里渠道百里林的韶灌成为文旅打卡网红地。持续研发微党课,全面开展党性教育阵地提档升级,让韶灌故事更生动更新颖更有魅力。
党建赋能,韶灌正红。韶山灌区秉持初心,砥砺前行,正在以更加坚实的步伐,更加务实的作风,续写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让党建之光和韶灌之水,深深浸透到广袤的农田里,深深滋润到群众的心坎上。
来源:红星云
供稿:韶山市委组织部
作者:黄珂(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党组书记)
编辑:何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