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按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湖南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湘办青思享 轻松学百分”第51期学习交流活动,聚焦“十五五”规划专题开展了一场有关规划蓝图、改革创新的青春对话。
湖南省委办公厅“湘办党建”与湖南日报“湘伴”携手打造的专栏《青年思享汇》,今天推出第二期,邀请一名规划人,分享自己参与规划编制的经验和感受。
“十五五”规划编制,以“不变”应“万变”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湖南正紧锣密鼓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省发改委是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部门,笔者连续参与湖南省“十三五”至“十五五”规划的编制,深刻感受到,时代的洪流奔涌不息,“万变”是其常态,但总有一些“不变”的航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一、环境在变、条件在变,但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变
“十三五”以来,我国所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规划编制的“主心骨”始终是党的领导。所有五年规划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并由党的中央全会甚至党代会通过有关建议,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总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是我省规划编制的根本遵循。省委高位推动“十五五”规划编制,高规格组建“十五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体现了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二、形式在变、路径在变,但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始终不变
高质量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达和实现路径,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导向却从未改变,主要表现为“三向”:
向“新”,以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十三五”时将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确立其“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地位;“十四五”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以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卡脖子”技术;随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提出,“十五五”国家创新路径将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系统性生产力变革。湖南“十五五”规划《纲要》也将更加突出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
向“内”,以改革激发内需潜能。下一步,国家将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纲要》也将系统谋划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形成“以消费拉动投资、以投资创造消费”的良性循环。
向“绿”,以低碳重构经济生态。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五五”是碳达峰攻坚期,随着国家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纲要》将主动布局深度脱碳和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体系,以碳足迹管理、碳标志认证和碳排放交易为主的市场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需求在变、目标在变,但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不变
规划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尽管发展目标从“十三五”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升级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人民”二字分量从未减轻。我们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象为“四个把”:
把凳子让给人民,尊重人民主导地位。比如我们邀请省人大财经委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并监督实施,将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结果报人大会议审议,让人大代表来评价规划工作成效。
把镜头对准人民,时刻关注人民的生活和需求。2月以来,省领导密集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企业家和基层代表等对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声音,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什么叫做“身入”基层、心系群众。
把话筒交给人民,让人民的意愿和诉求得到充分表达。5月20日国家网上征求意见工作启动后,湖南迅速开展“走千企万户·听百姓声音”活动,半个月时间收到上千条高质量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评选吸纳“金点子”,让规划编制真正能够汇聚民智、凝聚民意。
把成果分享给人民,在规划文本中描绘民生福祉。比如,民生指标数量占总数的1/3,将“人民至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等理念贯穿规划全文,谋划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等。这些举措让规划超越单纯的文本写作,升华为“为生民立命”的过程,也让规划美好蓝图,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
四、方法在变、程序在变,但坚持规划法治化的要求始终不变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规划编制方法不断创新、程序环节日益精细规范,但“法治化”主线始终清晰。
4月27日,《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标志着规划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制度驱动”,为发展规划筑牢根基。
一是法理上赋予权威性。《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将“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组织编制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颁布实施”这一制度安排予以法律确认,明确规划一经审议通过即具有法律约束力,重大调整必须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法治化的推进,让规划从“软约束”成为了“硬杠杠”。
二是体系上力求协同性。过去,规划体系存在“九龙治水”、专项规划与发展规划“两张皮”等现象。《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明确了“三级四类”统一规划体系(即:国家、省、市县三级,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四类),要求省级规划与国家规划有效衔接、市县规划与省级规划上下贯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互协调、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有力支撑。
“十五五”规划编制伊始,我们便同步开展市州发展规划和38个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将适时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力求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三是程序上实现科学性。规划工作包括前期研究、《纲要》编制、推进实施、年度监测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等多个环节,几乎贯穿整个五年。全流程的闭环管理,确保规划不是“静态蓝图”,而是主动调整的动态过程,也让公众透过规划“窗口”,建立稳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五、经历在变、认识在变,但坚持提升能力服务发展的初心始终不变
作为“十五五”规划的参与者、编写者和未来执行者之一,笔者在交流活动现场倾听了嘉宾分享的“把握工作中的上下关系”后,亦深受启发。五年规划既是全省发展的“路线图”,也是规划人的“成长史”,规划编制是青年干部持续学习进步的平台。我们要自觉当好规划蓝图从制定到落地的“枢纽”:畅通信息流、强化责任心、顾全大局观、凝聚团结力。向时代学规律。在中长期的规划研究中学习各类课题成果、宏观报告等,有助于拓宽全局视野、提升战略思维。向专家学专业。每一次座谈会、咨询会、论证会,都是向业界一流专家学习的难得机会。向同事学方法。规划团队里擅长写作的“笔杆子”、熟悉政策的“实务派”和精于数据分析的“技术流”,都是身边的好老师。
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既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也迎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机遇。笔者将继续以“不变”的初心坚守使命,以“应变”的智慧拥抱变化,在规划编制实践中锤炼本领、贡献力量。
作者:朱江(省发展改革委)
供稿:湘办党建
来源:湘伴
编辑:何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