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增速全省第一!永州跑赢背后有“16台高速引擎”

2025-07-25 16:02 | 来源:湘伴

今年上半年,湖南永州的半年成绩单一出炉,就让人惊喜:GDP同比增长6.6%,增速在全省14个市州里高居榜首,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

顺着数据往下挖,能看到一群“抱团作战”的企业正在永州大地上狂奔——16个覆盖新能源、电机电器、轻工纺织等领域的“产业联盟”,就像16台高速运转的引擎,把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推上了新台阶。

从“各干各的”到“组队冲锋”,

“产业联盟”如何让企业跑更快?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电机产业园里,湖南丰辉电机公司的车间忙得热火朝天。流水线上,一批专为零重力太空舱按摩椅设计的无刷电机刚下线,这些拇指大小的精密部件,每台高端按摩椅至少得装15个。

过去,想凑齐生产这些电机的铝锭、齿轮、转轴,企业得跑遍大半个中国。“现在,电机产业链就像自家厨房,缺什么调料转身就能找到。”湖南长锦成电器行政主管卢艳琴说。

这就是“中国电机之城”江华的底气:74家电机企业拧成一股绳,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本地配套率超过90%。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让“江华造”占据全国12%的电机市场,全国每10台电机里,就有1台产自江华,产品还卖到了47个国家。

这样的“抱团战果”,不止发生在江华。

在祁阳高新区的纺织厂里,一卷卷雨伞布正从生产线下来,它们将撑起全国60%的雨伞。在这里,158家企业串起“纺、织、印、染、整”全链条。东骏纺织公司董事长张良灏透露,其公司主导的雨伞产业链将于8月落户祁阳,计划5年实现雨伞上下游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带动约2万人就业。

聚企成链的背后是政企联手“补短板”:政府专门招来表面处理产业园,解决电镀难题;东骏纺织主动让利,把下游的雨伞制造商拉到祁阳。一根丝纺成布,布做成伞,从“一根丝”到“一把伞”的闭环,在祁阳稳稳扎了根。

这些企业为啥愿意“抱在一起”?永州的产业联盟,藏着一套让大家都服气的“组队逻辑”。

有“总指挥”,也有“带头大哥”。每个联盟都配了“双引擎”:党政负责人当“链长”,管统筹、做协调。龙头企业做“链主”,带着各大中小企业冲市场、搞创新。《永州市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工作方案》提供顶层设计,专项经费定向投入。

有“工具箱”,更有“对接会”。“永链荟工业馆”为产业链供需提供精准对接;常态化“永链荟”活动促进资源跨区域整合;政银企对接会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产需对接会成功促成电机电器产业联盟与美的、小米、九阳等产业巨头的合作;建立“经济夜话”机制,实行政企联动,突出问题导向,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有“金融活水”,更有硬核“钱袋子”。为电机马达、新材料等科创企业发放贷款26.5亿元,带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人民银行永州市分行通过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再贷款,推动祁阳壕新纺织从光大银行永州分行获得2亿元设备购置贷款,有效解决了该公司项目建设投产问题。2025年6月末,全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累计投放7.66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145.93亿元,同比增速为31.37%;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31.72亿元,同比增速16.78%;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49.78亿元,同比增速18.52%。

“链长”统筹,“链主”牵头,“链员”融入,共享资源、技术、市场,共同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完整生态。

院士带团队、企业当“红娘”,

“产业联盟”里的“创新密码”

在宁远锂电产业园里,80多家企业挤在一片不大的区域里,干出了70亿的年产值,其中固态电解质技术更是全国领先。

“秘密藏在实验室里。”在“锂电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担任首席专家,主导战略规划与技术路线制定;俄罗斯工程院王先友院士与中南大学教授王海燕组成核心团队,聚焦固态电解质、钠电池等前沿领域。这种“1位首席院士+N位领域专家”的配置,覆盖了材料科学、电化学工程、智能制造等关键学科,形成全链条技术攻关能力。

院士专家带头下,企业也当起了“以商招商”的“红娘”。

新田县的鲁丽集团就是其中典型。从种速生林,到砍树、做板材,再到生产家具、搞全屋定制,它把上下游12家企业都拉到了新田,“从一棵树到一个家”全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成为推动当地家居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引擎。

永州“联盟经济”的活力,还得益于几个“突破性创新”——

资源整合方式的突破:表面处理产业园通过“统一供能、集中治污、共享设备”,让中小企业成本降低30%;东安县吉他产业集群通过“产学研教”模式,将传统制造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

技术攻关模式的突破:电机电器联盟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攻克5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市场开拓路径的突破:皮具箱包联盟组团出海,拿下东南亚市场20%份额,打造出“蓝山箱包”区域品牌。

抢先布局蓝海的突破:永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沃享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企福兔(湖南)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在永州市城发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永州低空经济联盟”蓄势起航。

联盟经济以“集团军作战”模式重构产业版图,为永州锻造出强劲的工业脊梁。

上半年,永州规模工业增加值299.37亿元,同比增长9.7%,位居全省第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位居全省第2;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8%,排名全省第2位。

从“跟跑者”到“规则制定者”,

联盟经济重塑区域优势

产业联盟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民生福祉的跃升。

在双牌竹产业联盟,54家企业把竹子“吃干榨净”:竹纤维织成布,出口到欧美做高端床品;竹屑烧成竹炭,装成净化包卖进宜家;就连竹梢竹叶,也被加工成饲料喂牛羊。3.2万竹农跟着产业链赚钱,以前的“穷山沟”,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聚宝盆”。

65岁的竹农赵裕民算着增收账:“过去卖毛竹一吨300元,现在加工成竹纤维板,一吨能卖3000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永州经开区绿色计算联盟与高校共建“数字工匠学院”,每年输送2000名技能人才。22岁的职校毕业生刘青山通过联盟的“订单式培养”进入湖南玄烨科技有限公司。他对湘伴君说:“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进高科技企业,现在月薪8000元,比去深圳打工还强。”

永州的产业发展,不只是数字好看。它更像一本写给区域经济的“升级指南”,藏着三个可复制的道理:

产业升级绝非“空中楼阁”,必须立足根基。永州深挖祁阳纺织、江华电机等传统优势,通过联盟注入创新动能,实现“老树发新芽”。

协同创新需系统性支撑,才能破壁攻坚。宁远锂电“创新联合体”证明,“政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是突破核心技术壁垒的关键。

区域竞争不是“零和博弈”,需要生态思维。通过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永州正从产业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蜕变。

如今在永州,16个产业联盟就像16组咬合的齿轮,你带着我转,我推着你跑。江华的电机、祁阳的布、宁远的锂电池、双牌的竹制品……从车间到市场,从本地到全球,正一起把“产业发展”越推越快,以“联盟经济”重塑区域基因。

正如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厚所说:“以前是单个企业往前冲,现在是产业链抱团跑。这不是简单的加法,是乘法,是聚变。在推动承接产业转移‘集群式’招商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和‘赋能者’的转变。”

或许,这就是永州“产业联盟”的核心密码——当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拧成一股绳,当每个参与者都能在产业链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座城市的发展,自然就有了跑赢的底气

 

 

文:李寒露 杨永玲

来源:湘伴

编辑:何芳萍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湘ICP备2023016675号 Copyright© 2025湖南省市场营销协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