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陈永祥《让“三向”之光穿透比特洪流》

2025-07-22 11:13 陈永祥

让“三向”之光穿透比特洪流

——读《信息时代,更须凝聚向善向上的共识》有感  

当算法以毫秒为单位刷新我们的认知边界,当短视频以秒计重塑我们的情感节奏,当“热搜”二字即可撬动亿万人心,我们正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海啸。浪潮之中,有人沉沦于碎片化娱乐,有人迷失于流量幻象,也有人悄然筑起价值灯塔。7月18日《光明日报》刊发《信息时代,更须凝聚向善向上的共识》一文,恰如一道劈开迷雾的闪电,提醒我们:技术愈是狂飙,精神愈需锚定;信息愈是汹涌,共识愈要澄明。  

“三向文化”——向上、向善、向美——并非口号,而是数字洪流中的压舱石。向上,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终身学习信念;向善,是“上善若水”的柔软而坚韧的道德河床;向美,则是对“美好生活”的集体向往与创造。三者合流,方能让信息时代的巨轮不偏离人类文明的主航道。  

一、向上:以终身学习对抗“认知折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警示:“在信息社会,知识折旧率远高于工业时代。”我们若止步于既有经验,便会被算法抛入“信息茧房”。而“向上”的要义,恰在于以终身学习突破茧房,让“老有所学”成为“老有所为”的前奏。  

苏州某民营科技企业,近年设立“银发工程师工作站”,返聘退休教授、高级工程师百余人。他们不再只是含饴弄孙的“老龄人口”,而是以数十年积淀的算法优化经验,为国产工业软件“卡脖子”环节提供关键补丁。一位72岁的老专家笑言:“我的代码可能不如年轻人花哨,但我的bug比他们少。”这正是“向上”的力量——学习不因退休而终止,成长不因年龄而减速,反而在反哺社会中抵达生命的新高程。  

二、向善:让技术之刃有道德之鞘  

“技术中性论”在今天已显苍白。深度伪造、大数据杀熟、AI诈骗……每一次技术滥用,都在叩问人性的底线。而“向善”并非高悬的伦理教条,而是具体而微的选择:当算法推荐可以诱导青少年沉迷时,平台是否愿意牺牲10%的日活来增设“防沉迷弹窗”?当数据成为资产,企业是否愿意以“最小可用”原则而非“最大攫取”原则来收集信息?  

杭州某互联网企业在内部推行“善度评估”:每个产品上线前,须通过“伦理沙盘”推演其对弱势群体的潜在影响。去年,他们主动下线一款利润过亿的“颜值打分”小程序,只因评估显示该程序可能加剧未成年人容貌焦虑。这一举动让公司股价短期受挫,却在半年后赢得监管沙盒试点的优先资格。市场最终证明:向善不是成本,而是最长远的投资。  

三、向美:在数字废墟上重建意义花园  

信息过载时代,美常被简化为滤镜、美颜与流量神话。然而真正的“向美”,是于算法缝隙中重建人对真实世界的触感,是于虚拟洪流中重寻“为何而奋斗”的答案。  

湖南省老干部大学金秋宣讲团暑期为韶山杨林乡,长沙市芙蓉区蓉园社区的青少年开展“筑梦金种子”宣讲等。深圳一所中学开没"金种子”课程,邀请退休院士、老兵、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故事。当93岁的导弹专家用颤抖的手写下“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当82岁的敦煌修复师展示40年未褪色的矿物颜料,孩子们眼中闪烁的不再是手机屏幕的蓝光,而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火焰。这些故事穿越数字迷雾,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向美”的种子——美不仅是个人生活的精致,更是把个体命运熔铸于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  

结语:在比特与原子之间,守护人之为人  

古希腊人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置为人的双重天命。今日之我们,则需在比特与原子之间,重新校准这一坐标。向上,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头脑清醒;向善,让我们在技术狂奔时握紧伦理方向盘;向美,让我们在数字废墟上重建意义花园。  

当一位白发工程师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当一位企业家在利润与良知间选择后者,当一个少年在听完老兵故事后写下“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这些瞬间,便是“三向”共识最动人的注脚。  

信息时代终将过去,但关于“人何以为人”的追问永不过时。倘若我们能在每一次点击、每一行代码、每一堂课中,都注入向上之志、向善之心、向美之翼,那么当后人回望这段历史,他们看到的将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精神的接力。而这接力棒的终点,不在云端,而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愿意为他人发光的普通人身上。

2025年7月19日清晨于长沙市岳麓山庄华裕阁

 

作者:陈永祥

编辑:何芳萍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湘ICP备2023016675号 Copyright© 2025湖南省市场营销协会版权所有